“徐嘉余没进 100 米仰泳决赛” 的消息一出来,立马就上了热搜。可这位拿过两枚世锦赛金牌、一块奥运接力金牌的 “甲鱼”,在赛后采访区里却笑得挺坦然。53 秒 14 的半决赛成绩背后,藏着个更让人佩服的事儿 ——30 岁的他,正冒着风险改技术,就为了跟时间和极限较较劲。
在男子 100 米仰泳这项目上,徐嘉余这些年就跟 “稳定” 划了等号。过去十年,他一直是世界顶尖选手,就算是今年 5 月的全国冠军赛,还稳稳游出 52 秒 49 的成绩,被泳迷打趣说是 “控分高手”。可才过俩月,到了新加坡世锦赛,成绩就掉到 53 秒多了。为啥会这样?徐嘉余轻描淡写地说了句:“可能是因为我正在改技术吧。”
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。比赛前,他的主管教练蔡力就跟媒体证实了:为了能再上一层楼,徐嘉余团队决定在技术动作上做调整。对一个巅峰状态保持了十年的老将来说,技术动作早就成了本能,大赛前改动作,就跟在熟路上重新学走路似的。但徐嘉余心里门儿清:“去年巴黎奥运会拿了冠军,给了我劲头,我想在未来 3 年证明,中国仰泳还能再进步。”
他还特意提了苏炳添 —— 就是那位东京奥运会前调整起跑技术,最后跑进 9 秒 90 的短跑名将。“我现在就跟当年的他一样,想找出新的可能。” 这话里透着老将的明白:年纪不饶人,想跟年轻对手拼,只能靠技术革新。
徐嘉余这次新加坡之行,从一开始就挺有戏剧性。
28 日上午的预赛,他跟巴黎奥运会冠军、意大利的托马斯 – 切孔分到了一组。起跳还是那么利落,但游到 50 米就落到第六了,后半程才慢慢加速,最后以 53 秒 73 的成绩,总排名第 14 勉强晋级。“第一枪游得太放松了,看成绩的时候倒有点紧张。” 他笑着解释,说自己在找 “放松和紧张的那个平衡点”。
有意思的是,切孔以 53 秒 65 排第 13,也踩着线进了半决赛。赛后切孔一脸不开心:“我老是犯同样的错,盯着中国选手(徐嘉余)游,没想到看走眼了。我是晋级了,可感觉不配。” 网友都笑说,这大概就是奥运冠亚军的 “淡定劲儿”,可徐嘉余心里清楚,这份 “淡定” 背后,是技术调整期的身不由己。
到了半决赛,徐嘉余在第一组第一道出场。前 50 米排第四,比领先的慢了 0.72 秒,后面越游越靠后,最后以 53 秒 14 排总第 11,没进决赛。匈牙利选手科斯游出 52 秒 21 拿了半决赛第一,差距挺明显。但他脸上没露失落,反而有种 “不用说大家也懂” 的平静 —— 这都是改技术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30 岁的徐嘉余,太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了。
“现在的对手,年纪比我小,个子还比我高。” 他坦言,年轻时能靠一股冲劲不在乎这些,现在不得不承认 “气势上有点跟不上了”。可这份清醒没让他退缩,反倒让他更踏实地努力:悄悄学英语方便跟国外交流,站在教练的角度琢磨训练方法,全国冠军赛后就打破老规矩,从身体状态到技术细节一点点调。
他不像汪顺那样,会大大方方跟小队员说 “我教你”,性格内向的 “甲鱼” 更习惯自己主动找进步。看到覃海洋为中国游泳队拿了金牌,他打心眼儿里高兴:“这说明咱们中国游泳队后备力量足啊。” 这话里透着老将的格局 —— 自己暂时没比好,远不如队伍整体进步重要。
徐嘉余这次新加坡之行,没拿到决赛资格,却留下了比奖牌更有分量的东西。
30 岁改技术,说白了就是跟自己较劲。对运动员来说,承认 “老办法不行了” 需要勇气,敢在大赛里试新动作更需要魄力。就像他自己说的:“就算可能失败,我也想试试,万一成了,说不定就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。”
在这看重成绩的赛场上,这样的尝试可能会被说成 “冒险”,但体育的魅力从来不止于输赢。当徐嘉余带着改技术的不适应站上起跳台时,他早就超越了 “能不能晋级” 这事儿 —— 他在用行动证明,真正的厉害,不是永远站在最高处,而是明知道难,还愿意为了心里的更高目标,重新学起。
对徐嘉余来说,新加坡的泳池只是个开始。接下来的三年,这位 “甲鱼” 会带着改技术的困难继续往前冲,而这份 30 岁的勇气,肯定会成为中国游泳史上让人忘不了的一段故事。
文/星动时刻
广升网配资-在线配资查询-杠杆配资app-主力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